自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昌都市各级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7次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要求,坚持靶心不变、焦点不散,尽锐出战、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效。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减贫3.84万户19.46万人,贫困村退出1127个,2019年底如期实现了11县(区)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的预期目标。2020年,我们聚焦夯实脱贫攻坚基础、高质量通过脱贫攻坚普查,健全完善了脱贫攻坚巩固提升机制,开展脱贫攻坚千人大排查,全面整改突出问题,持续提升“两不愁三保障”水平,以确保脱贫攻坚圆满收官。
突出政治担当,强化主体责任落实。昌都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检验,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一是强化主体责任。市委、市政府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动员全市尽锐出战、攻城拔寨。实行市县乡村“四级书记”一起抓,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率先垂范,当好“施工队长”,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脱贫责任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逐级压实责任。二是统筹顶层设计。按照脱贫攻坚规划与“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机结合、相互衔接的原则,构建了规划、投入、帮扶等工作体系,制定了符合昌都实际的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意见,编制了全市“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和15个分项方案,出台了符合昌都实际的产业发展、易地搬迁、就业创业、生态补偿、教育扶持、社保兜底、政策补助、健康扶贫、金融扶贫等配套政策。三是健全巩固机制。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个不摘”的重要指示,统筹抓好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研究出台了《中共昌都市委员会、昌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实施方案》,以建立健全“九大长效机制”(贫困动态监测、资金稳定投入、扶贫人才保障、巩固提升考核、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扶贫作风治理、社会扶贫、消费扶贫、对口援藏帮扶机制),持续巩固“七项重点工作”(巩固“四个不摘”责任机制、精准到村到户到人的帮扶措施、社保兜底的底线要求、扶贫产业富民惠民的利益联结、公共服务的提质扩面、易地搬迁的后续配套、增进民生福祉的基础基石),持续提升“七项具体措施”(持续提升已有脱贫质量、精准帮扶措施、防贫返贫减贫效能、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成果、扶贫产业增加动能、问题整改成效补漏洞、志智双扶添信心)为抓手,投入38.32亿元用于产业扶贫、农村公路、饮水安全等项目建设,持续改善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脱贫质量,夯实脱贫基础。
突出产业发展,促进群众持续增收。把产业增收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立足昌都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正确处理脱贫与致富、脱贫与脱困、近期与远期、大产业与小产业的关系,确定“五个一”产业发展原则(立足一个观念转变、依托一类资源禀赋、打造一批优势品牌、培育一批经营主体、健全一套保障机制),深入实施特色产业提升工程。一是深化规划引领。围绕全市“五大养殖基地”和“七大种植基地”产业布局,科学编制全市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实施方案,重点扶持深度贫困地区种植、养殖、加工、旅游文化、商贸流通、资源开发等产业项目。全市“十三五”时期计划实施产业扶贫项目852个,总投资108.93亿元,预计覆盖13万余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工“十三五”产业扶贫规划项目782个、规划执行率91.78%,完工690个、完工率88.24%,实现产业脱贫8.12万人。二是创新发展模式。创新采取“1+1+3”工作机制(一张产业扶贫“保障网”+一套产业发展规划+三项产业项目管理机制),实行“334”产业扶贫投资模式(企业先期投入30%、政府再跟进投资30%、金融贷款40%)和“四带”增收模式(带岗位就业、带劳务输出、带入股分红、带订单增收),持续实施一批精准到村到户到人的“短平快”项目。通过“四法”(援藏引进法、技术帮扶法、能人带动法、教育激励法),增强特色农牧业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农牧民科技致富能力,探索土地流转、牲畜托管、合作林(牧)场、电商扶贫、消费扶贫、旅游扶贫等产业扶贫新举措,做大做强农牧特色产品和乡土产业,扶持发展专业大户、专合组织、龙头企业和农牧民施工队,辐射带动群众持续增收致富。全市22家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产值预计达1.8亿元、计划带动10300余户、户均增收3200余元。全市累计流转土地2.7万亩,带动7568户26749万名贫困群众增收,户均增收3300元以上。三是健全联结机制。坚持疫情防控与脱贫攻坚“两手抓、两不误”,努力把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降到最低,出台了《昌都市关于加强扶贫产业项目资产管理工作的意见(试行)》、《昌都市关于规范产业扶贫项目利益联结机制的实施意见(试行)》,建立健全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已完成利益联结机制建设项目581个,累计实现分红6639.74万元,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2.6万人。四是建强专合组织。充分发挥农牧民专合组织与群众衔接最有效、最紧密的优势,推进涵盖种养殖、运输、民族手工艺、经济林木、加工业、采石采矿、建筑施工、农机等行业的专合组织建设。全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320家,加入专合组织农户7000余户、1.6万人,户均增收3000元,同时带动农户1万余户、3.4万人。
突出脱贫标准,提升“三保障”水平。把解决好“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2019年逐村逐户逐人全面摸排,建立突出问题清单和解决问题台账,压实行业部门责任,全力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短板。一是提升饮水安全保障水平。为解决好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2019年以来,市县两级采取地毯式排查,精准筛查出需巩固提升的饮水安全工程点有1183个,结合每个工程点实际情况,分类制定了维修、新建、改造等巩固提升实施方案,多方筹措4.01亿元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针对性地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特别是针对季节性供水情况,因地制宜采取日光暖房式集中供水、手压井、电加热、管道保暖等方式解决贫困群众冬季吃水难问题。2020年安排4.2亿元用于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确保年内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3%,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9.5%,供水保证率达到95%。二是提升义务教育保障水平。大力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推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等项目建设,每年按不低于财政收入的20%配套教育资金。加大控掇保学力度,认真组织和督促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全市在校学生147859人,小学适龄儿童净入学率达99.85%,初中毛入学率达100.38%。严格落实15年免费教育、营养餐改善计划和建档立卡(含农村低保)贫困家庭学生“三免一补”政策,每年设立市级贫困大学生专项资助资金2000万元,及时对困难家庭大学生进行资助,2016年以来,累计拨付“三包”经费21.6亿元、营养餐改善计划经费3.74亿元,累计资助贫困学生25506人次,兑现资金1.16亿元。三是提升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持续改善各级医疗卫生条件,已完成98个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任务,1119个行政村都已按照“一村一室两医”要求配套完成村卫生室,卫生服务达到全覆盖。推进“三个一批”精准救治,对全国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中的目标人群实施大病集中救治1613人,救治进度100%;实施慢病签约服务7513人,救治进度100%。组建485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慢性病签约服务全覆盖。制定农牧区群众医疗费用报销简化程序实施办法、建档立卡贫困户方便就医实施意见,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就医机制,让贫困群众享受到了更好的医疗服务保障。四是提升住房安全保障水平。全面落实国家、自治区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要求和规范标准,确立了“六靠五方便两避让”的易地搬迁建设原则,实行搬迁安置点与水电路讯网、科教文卫保“十项提升”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竣工,并持续加大安置点后续产业发展和转移就业力度,确保了贫困群众“搬得出、留得住、有事做、能致富”。2016年以来,全市开工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68个,涉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9万人,已全部完工并实现入住。为进一步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力度,目前正统筹推进32个拟新建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村(居)委会组建工作。2019年统筹整合2.07亿元,集中对全市10496户进行了危房改造,2020年计划再实施农村危房改造948户、农房抗震改造941户,确保群众住房安全得到保障。坚决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加快推进“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金沙江沿线三岩片区7个深度贫困乡跨市整体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目前已完成搬迁安置1146户7211人,占搬迁安置总任务的62%。
突出攻坚措施,全面落实政策举措。始终把促进贫困人口增收作为脱贫举措落实的首要任务,突出深度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以贫困群众就业为重点、以实施“五个一批”脱贫措施为抓手,着力推进各项措施落实,不断提高脱贫攻坚质量。一是推进生态补偿脱贫。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大力实施国土空间绿化行动,将造林绿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项目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倾斜,探索“合作社+管护+贫困户”模式吸纳贫困人口参与管护,让贫困群众享受到生态保护红利,使20余万名群众吃上“生态饭”。2018年以来,全市已完成经济林建设26239亩,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287户6211人,人均增收3300余元;完成林木种苗基地建设11502亩,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423户1999人,人均增收4200余元。二是推进转移就业脱贫。注重就业意愿、就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精准对接,对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实行台账管理。创新“1+N”军旅式培训模式,提升贫困群众就业创业能力,结合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项目,开展产业工人、产业技能人才培训,大力开发“门口”就业岗位,使农牧民群众实现不离土不离乡转移就业。2016年以来,累计培训贫困人口4.6万人、实现转移就业2.9万人。三是推进社保兜底脱贫。把社保兜底作为脱贫攻坚的底线要求,建立以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为主,以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为辅,以慈善等社会救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强化低保动态管理,准确认定救助对象,将符合条件的贫困群众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目前全市农村低保对象2万户7.79万人,农村低保补助标准已提高到每人每年4713元。2016年以来,累计落实农村低保补助资金7.1亿元,临时救助2.1万人、发放临时救助资金1.17亿元,医疗救助6.13万人次、支持资金1.9亿元,特困人员供养资金1.8亿元,孤儿基本生活费7868.89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1.46亿元。四是推进基础改善脱贫。大力实施“十项提升”工程,优先推进深度贫困地区道路、电网、通信等项目建设。累计实施电力项目48个,改造农村电网145个,新建农村电网385个,解决和改善了51.8万人用电问题。加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2017至2019年实施新建和续建农村公路项目1048个,总投资163.87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136.65亿元,实现乡镇通畅120个、通畅率93.02%,建制村通畅680个,通畅率62.79%。行政村通信覆盖率达到97.37%,光纤通达行政村863个、覆盖率85.55%。培训科技特派员4789人次,科普配套覆盖率100%。投入1.4亿元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138个,乡镇文化站覆盖率100%。
突出党建引领,加强扶贫队伍建设。制定了《昌都市关于开展“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三基”建设促进脱贫攻坚工作的意见》,坚持“选、培、派”多管齐下,配齐配强配优贫困地区班子力量,持续把“精兵强将”输送到扶贫主阵地,选派43名优秀干部充实县(区)党政班子,选派114名市、县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和298名优秀“三类人员”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并对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精准考察考核,2016年以来,全市共提拔使用1544名工作实绩突出的优秀扶贫干部。先后选派市、县、乡三级2481名机关优秀党员干部担任村(居)党支部第一书记,将发展经济有思路、协调项目有招数、帮助致富有经验的837名优秀干部调整到深度贫困村,从内地引进涵盖医疗、教育、卫生、农牧等专业人才835名,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人才支撑。实施“党员致富星火”工程,鼓励和支持农牧区党员干部带头创业、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农牧民党员致富技能培训,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不断储备脱贫攻坚一线战斗员,目前全市党员致富带头人2500余人。在壮大村集体经济上下功夫,帮助村居“两委”班子理清发展思路,拓宽发展路子,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划,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全市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特色种养业、休闲观光农业和旅游业等村集体经济1494个。
突出合力凝聚,构建全员扶贫格局。把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作为贯彻落实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的具体行动,统筹对口援藏、定点扶贫、社会扶贫、干部结对帮扶等社会化帮扶机制,持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激发贫困群众苦干实干、光荣脱贫、勤劳致富,汇聚起脱贫攻坚工作没有“局外人”的强大合力。一是落实援藏扶贫政策。实施了一批教育、卫生、新农村建设等改善民生和脱贫攻坚项目,各援昌省市与我市11县(区)54个乡(镇)结成对口帮扶关系,提供就业岗位2700余个,转移农牧区剩余劳动力1200余人次。推进2020年深化对口援藏扶贫工作会议准备工作,积极与援昌省市企业对接协调,对拟上会签约项目进行收集梳理复核,收集上会签约项目130项、计划总投资32.88亿元。将消费扶贫纳入援藏扶贫和对口支援政策框架,2020年重庆市计划帮助销售昌都农畜产品2亿元,天津食品集团和厦门供销e家计划帮助昌都消费特色农产品2000万元。二是深化干部结对帮扶。按照“集团式包县、市领导包片、县领导包乡、乡领导包村、一般干部包户”的结对原则,成立11个帮扶集团对各县(区)进行集团帮扶,全市干部结对帮扶3.84万贫困户,实现帮扶全覆盖。三是履行社会帮扶责任。各类非公企业积极参与“百企帮百村”活动,采取产业帮扶促致富增收、就业帮扶促稳定增收、捐赠帮扶促情感交融、央企援藏促民族团结、智力帮扶促观念转变,提高帮扶质量,带动贫困群众增收,各非公企业累计投入资金6265.39万元,帮扶贫困人口32774人次。四是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正确处理好中央关心、全国支援和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关系,2020年启动了第二轮“志智双扶”工作,实施“五个覆盖”工程,广泛宣传脱贫攻坚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持续淡化宗教消极影响,教育引导贫困群众过好今生幸福生活。开展脱贫政策宣讲5万余场次,发放《昌都市精准扶贫宣传手册》(藏汉语)2万余册、惠民政策挂图1142套、《昌都市精准扶贫到户政策解读明白卡》4.5万册,印制各类“口袋书”68万份,发放宣传资料45.2万份,教育引导60余万群众不等不靠,依靠自己勤劳双手脱贫致富。
突出成效展示,全面做好普查准备。一是健全普查机构。根据国家脱贫攻坚普查要求和自治区脱贫攻坚普查办统一部署,聚焦2020年7月份高标准通过全国脱贫攻坚普查,着力从抓好普查试点积累经验、千人大排查找准问题、聚焦问题抓整改三个方面入手,有序推进普查试点和普查前期准备工作。成立了脱贫攻坚普查领导小组,组建了专门工作机构,安排了市级普查经费56.74万元专项用于普查试点。二是推进普查试点。制定了《昌都市脱贫攻坚普查综合试点工作实施细则》,组织市普查办,卡若区、察雅县普查办及察雅县抽调的试点普查员进行了脱贫攻坚普查综合试点培训视,购置了试点数据采集设备。为夯实普查试点基础,成立了15个指导组深入卡若区各乡镇进行普查试点蹲点指导工作,面对面指导卡若区各乡镇查漏补缺。三是开展千人排查。全面启动了10县脱贫攻坚大排查工作,组织1000余名干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全面彻底、拉网式、地毯式的大排查行动。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指导各县、乡镇、村居开展自查自纠,发现问题短板,及时整改落实。
历史的画卷,总是在砥砺前行中铺展;时代的华章,总是在新的奋斗里书写。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们的庄严承诺,一诺千金。昌都市委、市政府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全市各族儿女和社会各界力量,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攻坚克难,乘势前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